中國是先有語言,才有文字;文字之傳輸在無印刷技術前,力求簡淬達意,故形成了文言文的文字結構,也藉此建構了中華文化中經典的博大精深及真善美意境。在一路的傳承下,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文獻,大多是以文言文來記載文獻內容,故無文言文的基礎及素養是無法閱讀及承續中華文化的,更無法享受中華文化的榮耀。準此,蔡政府在高中教科書國文課綱縮減文言文比例,並刻意引入日本人的文言文著作,此舉就是在刨根,在輕蔑中華文化,遂行「去中國化」及文化台獨的工作。
高中教育是國家社會培育其人民進入政治系統,能完善、健全且成功認同國家,並提升國家競爭力及品質形象最關鍵的教育階段,這是為何我國在實施9年義務國教後,又要實施12年義務國教的理論依據。因9年國教尚屬啟蒙階段,高中教育才是成長、承負及辨識的審問慎思階段,也是對健全化青少年人格特質,使其能適應社會、提升才能的最重要輔導作為。回顧史實,台灣地區能於二戰30年後,即在1980年代就被全世界肯定,共認中華民國是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,奠定了現代化社會的堅實基礎,所憑藉的是什麼?答案是人才,因台灣地區優質人才輩出,教育成功及深具中華文化底蘊是主因。
既然成功因素是人才及教育,近20年來為什麼要大幅度去做「教改」及翻轉原有教育內容呢?真的是愈改愈好嗎?何以目前絕大多數人是聞教改就懼怕不安?為了與時俱進及適應環境變遷,當然可做漸進式的微調,但絕不是陳水扁及蔡英文「去中國化」的那種意識形態式的教改,帶來的是沉淪及弱化國人的品質與競爭力。蔡政府一上台即廢除馬英九時期的課綱微調,先回歸承續陳水扁的教改,陳水扁的教改中重點在改文史等軟實力的精神價值,其聚焦點在去中國化及「醜中揚日」,純粹是意識形態的作祟,至於其他的理工農經等課綱則不變。簡言之,陳水扁的教改只關注意識形態的政治操作,其他只是陪襯與幌子而已。蔡英文的強勢廢止馬英九課綱舉動,並未取得國民黨強烈的抗議與指責,等同是間接鼓勵。民進黨意圖要大幅再修改文史課綱,借重其現有的執政優勢與權力傲慢,完構無限上綱的台灣意識史觀,並進一步推動親日史觀,其做法是繼續去中、仇中,最終則是脫中,走向台獨之路。這種意圖之設計,最理想的途徑當然是高中以下的教科書之修改及顛覆。不聞蔡英文「天然獨」喊得十分順口嗎?高中以下的教科書是部定的,有國家史觀的認定角色及國家教育角色。因此教科書的政治操作本質上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工具,對確保及延續其政治生命是有極大的效果。對此角色的認知,民進黨是投入百分之百的關注,而國民黨卻反擊無措,其關注可能連百分之十都不到,這也是國民黨從李登輝主政以來長期缺乏中心思想,而政治論述一直空洞化所造成的結果。面對國民黨的麻木,在此教改的議題,民進黨豈有不下重手之理?果如此,真令人憂心痛絕。包括中研院院士及有識之士雖已連署呼籲蔡政府住手,但實應廣集全民之力以為捍衛了!(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副教授)(中國時報)
- Sep 06 Wed 2017 06:11
砍文言文的陽謀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